
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07-30 18:37:25 点击量:
10月24日下午,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区块链究竟要如何发展?跳出当下,眺望远方,或能让我们对区块链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本文为福卡智库文集《福卡分析》2017年第27期刊发的《2040年六大魔方——区块链》,文中对20余年后区块链将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变革作了预测。
未来终究会来,但以什么样的面目到来尚难以判断(至少没有人有十足的把握)。特别是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技术的进步本身就是无序的”特点,更给未来增添了难以预知的色彩。
谷歌联合创始人布林就曾表示:“这是个无与伦比的时代,也无法预知这些技术能做什么,我们不知道这些技术的极限,也不知道在未来100年里我们能想象到的事物会变成怎样。这都是很难思考透彻的,有着无限多的可能性,因此我觉得已经很难精确预知未来。”
350年前,著名化学家博伊尔列出了一份对未来四个世纪的科学发现做出诸多大胆预测的“未来榜单”,时至今日,博伊尔榜单中的24项预知已经一一兑现,其中包括在当时看似怪异的想象,如、卫星导航、整容手术、夜幕中的航空旅行和止痛药物的发现等。
事实上,未来并非完全无迹可寻,美国资深未来学家丹尼斯·伯勒斯就在其《理解未来的7个原则》中,阐述了预测未来的可能。
正是基于对未来的理解,本文跳出当下区块链的定义、发展等各种问题的羁绊,展望20余年后区块链将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变革。
(编注:一项新技术的诞生,哪怕它的潜质再大,最初在对它的前景展望及具体运用上,都会出现两极化的争论,技术越具有颠覆性,往往争论的两极化程度越严重。)
脱胎于比特币的区块链将在货币领域大显身手,即随着区块链技术的成熟,法定货币在经济社会中的权重将趋小,一定程度上被传统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的“货币”所替代。
货币是经济社会形态演变的集中体现,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往往会催生相应的货币形态与其相适应、匹配,商品经济的发展让实物货币“寿终正寝”、金属货币称霸天下,而工业经济的发展则突破白银、黄金的束缚,让纸币全面登上历史舞台。
如今,随着人类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数字货币势必大行其道。不过,与纸币以国家信用背书、国家垄断发行不同,在数字货币时代,货币的发行权或将重新向传统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乃至个人转移。
也就是说,当今天大多数人还津津乐道于“谁掌握了货币发行权谁就掌握了世界”、“只有央行的数字货币才能叫货币”,数字货币已经悄悄开启了对现行货币发行机制的“釜底抽薪”的历程。
事实上,货币并非天然依赖国家垄断发行,古代的货币就基本是私人货币。更关键的是,一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不但没有兑现保持币值稳定的愿望,还往往对通货膨胀推波助澜。
金融危机的爆发、以美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在货币上翻云覆雨以及由此导致的经济跌宕起伏,更是让当下的货币发行机制广为诟病。
因此,依托技术的发展,比特币等数字货币横空而生。根据统计,目前,全球数字货币的种类已逾800个,截止2017年6月6日,数字货币的总市值已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
(备注: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初,全球数字货币币种达 2091种,较2017年初增长了51.41%;同时,截至2019年6月30日,全球数字货币总市值为3468.56亿美元。从这组数据的前后变化,我们也可以感受到数字货币持续向前发展的态势。)
虽然这个数值相比于全球广义货币(M2)还非常小,但发展迅速。到2040年,非政府组织发行的货币可能将取代传统法定货币,从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届时,货币一定形式上可能将回归商品属性,以类似于黄金或白银的形式存在,而不再完全以政府承诺的形式存在,多种货币并行不悖,可以彼此互通互换。
而非法定货币存在的基础不以国家权威为最主要依托,也不是天然价值,而是能够让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以及可移动、流通的基础设施,即谁掌握某种价值源头,并具备管理这种基础设施的能力,谁就有可能可以收集数据、发行货币,并决定其货币何时何地流通。
如此,货币未来或将完成由法定货币到非法定货币的切换,而这也将为21世纪下半叶的去国家化奠定经济基础。
除了把法定货币拉下“神坛”,区块链将对银行、交易所等传统金融中介机构也将“釜底抽薪”。
包括银行、交易所在内的金融机构,其产生和存在的重要基础就是信息不对称以及昂贵的信息生产费用,但是随着网络以及区块链的发展,信息愈发唾手可得,传统金融中介的功能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替代,比如支付宝、微信、花呗、京东白条、众筹等的出现,已经很大程度上分担了银行的支付或借贷功能。
传统意义上,银行的根本就是吃借贷息差,而在信用货币体系下,银行成为了货币创造的关键一环,这使其获得了难以比拟的商业优势,即:信用创造(货币创造)的属性使其超然于存贷方,从而被认为是一种“神”一般的存在,难以被替代,更不会消亡。
然而,到2040年,货币垄断发行或将被打破,法定货币权重或将下降,银行的上述优势自然也或将被肢解乃至瓦解。有人说,未来我们可能完全看不到实体银行了,它将无处可寻,却又无处不在,银行将埋藏在数字边界下。
但更切确地说,到2040年,今天传统银行所承担的各种功能或将消融在新兴的组织和机构中,但它已经不是今天的传统银行,比如那些可以发行货币的组织和机构就具备传统银行的功能。
与此类似,由于区块链固有的把各种各样的资产数字化的特性,因此历经20余年的铺陈,2040年的证券、股权等交易或将完全抛开传统交易所,而在去中心化的证券、股权交易市场中完成。
事实上,如今ICO(首次公开募币)的爆发就是变革的序幕。也就是说,区块链已经开启了去传统银行、去传统交易所的进程,至2040年,基于区块链的变革,金融系统可能将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徐徐展现于世。
对此,有人曾不乏困惑地感叹:“我们生活的时代真奇怪。全球最大的金融公司和分析师们都在讨论一项发明,而这项发明之所以出名,部分是因为它承诺要摧毁他们。”
前巴克莱银行的一位技术负责人对此的解读是,目前金融界对区块链的兴趣是“犬儒”的,银行普遍想要进行控制,而非推动有意义的改革。
或许金融界拥抱区块链的动机复杂,但不可否认的是,区块链将带来的变革不可回避,这不仅体现在上述的金融领域,还将延伸到经济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架构。
在传统经济社会,诸如银行、公用机构等被寄予信任的权力机构掌握着强制性的控制权,但区块链的集体维护和监督则可能将控制权肢解,相应的权力则分散到参与的公司和个人。
到2040年,货币垄断发行权可能被打破,意味着货币发行权向能够发行货币的公司甚至个人转移;而证券、股权等金融资产在区块链上登记、发行和交易,实现交易的自我执行,可能不再需要各种盖章以获得“认证”、背书,诸如证监会、房地产交易中心等权力机构原有的部分监督、审核权也将消失或转移。
此外,个人可以创建、控制自己的区块链身份,永久的身份识别,在不同的环境中进行可靠和无需信任的验证,可能也将意味着,那时的人们或许不再需要出生证、签证等官方颁给的证明性文件。
同理,企业的“出生”与“死亡”可能也将无需在跨部门中跑来跑去、大费周章,而可以通过区块链自我搞定。
当下,人们热衷于区块链的去中心,然而,去中心并非意味着在区块链上各种经济社会活动纯粹自我实现,可以自发地完全自治,而是仍然需要去权力的组织或者机构执行以前中心化的权力机构承担的部分功能。
到2040年,诸如传统的证监会、交易所、房地产交易中心等可能将不复存在,但这些权力机构将变身为平台机构,通过构建证券、房产等金融资产自动交易平台,相应的法律、制度、规范等自动内置其中,由区块链上的交易者自动执行,在平台上所有的交易资产按照约定的要求可以由任何人来创建并交易。
当然,这样的平台既可以是以往的权力机构转型而来,也可能是由新兴的公司来担当,总之,原来的中心被去中心化的平台所替代。与此类似,很多其他的社会监督管理部门可能也将发生这样的变化。
而正是通过权力向公司和个人的转移以及原中心的平台化,绵延千年的金字塔式经济社会组织管理形态可能将在2040年实现高度的扁平化。
在1978-1995年期间,互联网只是几所大学的专家科研工具而已,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方式。同理,区块链的“光辉”还在被真真假假所遮蔽,但站在未来看当下,各种可能都可以找到现实的根基。
正如一位“资深科幻迷”所说,“如果带着一部最新的智能手机回到50年前,那将是所有科幻小说家和电影导演都为之兴奋不已的未来道具,也许没有多少人能相信这将会在仅仅半个世纪后成为现实”,区块链亦将如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